狹窄,多彎道的空間難以探測。

一只來自北理工的機器小鼠 SQuRo 對此給出否定答案。
它不僅能在狹小空間內靈活穿行,輕松完成各種運動并進行變換,如蹲下起立,行走,爬行等,簡直是應對突發災情或狹窄管道的神器:
還能在不足自己身長一半的小半徑內快速轉身,咬住自己的尾巴 360° 轉圈:
甚至還很堅強,可以在跌倒后迅速站起來。
最關鍵的是,這只小鼠還很能載重 —— 目前它已經能成功地帶著一個占自重 91%的重物,通過有 20° 傾角的場地。
大型四足機器人運輸能力強,但不能進入狹窄的空間,微型四足機器人雖然可以進入狹窄空間,但其攜帶重物的能力有限。
這項來自北理工的研究成果,目前已經發表在 IEEE 旗下期刊上。
見識到這只機器小鼠出色的敏捷性和載荷能力后,再來深入了解一下吧!
靈感來自不懼狹窄彎道的老鼠
此前,鮮有人給體重小于 1 公斤的小型四足機器人設計能規劃運動的多模態控制框架。
多模態控制是指隨系統運行狀態而不斷變化策略的控制方式,可以實時選用最合適的控制算法,并選擇恰當時機進行切換,使系統更加穩定,準確,反應迅速。
由于規模限制,小型機器人的硬件組件很少,這導致了其低感知和處理能力較弱。
另外,現有的機器人研究主要集中于動態穩定性和機械約束,而忽略了與某種機器人相似生物的運動特征。
研究人員發現,老鼠在各種狹窄復雜的環境中運動十分敏捷,于是他們準備從生物角度出發,在老鼠身上取取經。
首先,用 X 光片記錄下老鼠運動中的骨骼結構以提取關鍵運動關節,然后建立了四足機器小鼠的基本模型。
機器小鼠 SQuRo 的質量為 220 克,和八周大的黑毛鼠體重的相似,它的體長也和真老鼠差不多。
北理工團隊還賦予了這只機器小鼠多模態運動規劃和控制框架,使其能夠感知和處理復雜的現實環境。
根據老鼠運動的 3 大能力設計基本結構
研究團隊據 X 光片分析發現,老鼠主要靠這三個主要功能,來組合做出各種運動:
-
肢體運動
-
脊柱屈伸和側向彎曲
-
頸椎運動
于是,研究人員為機器老鼠配置了 12 個活動自由度,以及 4 個被動自由度,以模仿關節的屈伸和轉動。
自由度是獨立變量的個數具體而言,若總變量個數為 N,約束條件個數為 M,則自由度 F=N—M
機器小鼠的四肢結構設計示意圖如下:
圖 a,b 分別為左前肢的機構運動簡圖和骨架模型結構,c 為左后肢的骨架模型側視圖
相比前肢,后肢的底部為一個更彎曲的桿,以提供更大的前推力 —— 這與老鼠主要依靠后肢產生推力的現象一致。
研究者分析老鼠行為發現,它的轉身運動是從頭部到軀干,再到臀部,逐步發力的。
受益于靈活的脊柱,老鼠可以迅速變換方向。
小鼠的頸椎由好幾節構成,其中第一節頸椎的旋轉角反映了頭部和軀干之間的角度。
下面的關節旋轉角度圖中,有三個峰值,對應三個最明顯的運動,即:頸椎屈伸,
前肢第二胸椎的屈伸運動,和第十三胸椎的后肢屈伸運動。
因此,研究者為脊柱配備了三個關于屈伸的主動自由度,用于機器小鼠的正面轉彎運動。
由于頸部旋轉在老鼠的日常活動中很少見,所以真老鼠的頸部活動對設計探測機器人來說,意義不大。
研究者配置了一個用于頸部屈伸的主動自由度,和一個用于頸部內收的主動自由度,這兩個自由度都位于頭部和軀干的連接處。
機器小鼠共有 33 個脊椎關節,研究者將后肢屈伸的關節設置于第 22 個關節處,這與老鼠的對應的關節位置相似。
研究團隊介紹
這項研究來自北京理工大學。
論文一作石青,現任北京理工大學教授,機電工程學院智能機器人研究所副所長,本科和博士均畢業于北理工,并于早稻田大學進行博士后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是仿生機器人,生機電融合。
這篇論文由石青導師黃強,中科院外籍院士福田敏男,以及石青帶領的仿生機器人團隊共同完成。
團隊研究的仿生鼠,曾被昆士蘭大學計算機教授 Janet Wiles 評價稱達到業界 SOTA 水平。
團隊表示,未來還將通過閉環控制和深入動態分析等方法,來進一步提高機器小鼠的敏捷性,并且有興趣將其商業化。
你覺得這只機器小鼠還能被用在哪些地方呢。
論文地址
聲明:本網轉發此文章,旨在為讀者提供更多信息資訊,所涉內容不構成投資、消費建議。文章事實如有疑問,請與有關方核實,文章觀點非本網觀點,僅供讀者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