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與數字化已成為金融機構發展的新動能。當下,商業銀行持續加大金融科技投入,提升技術實力以進一步賦能業務發展。
數字普惠金融就是技術賦能金融業務的成功實踐。隨著普惠金融特別是數字普惠金融的蓬勃發展和深入推進,我國金融服務的覆蓋面、可得性和便利性均有較大改善。
為加強普惠金融服務,金融機構以數據要素為基礎,通過云計算、AI大模型等新興技術手段,在數字化獲客、數字化風控、數字化流程等方面,探索成本可控制、創新可復制、業務可持續的普惠金融發展新模式,實現普惠金融服務更高效、經營主體融資更便利、金融風險防控更有效。
“數字普惠金融具有區別于傳統普惠金融的突出優勢,原因在其大量運用數字技術,提升了金融服務的可能性、可得性和可控性。”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淼在接受《金融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發展數字普惠金融不僅是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也是穩妥發展金融科技、加快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的重要方式,具有重要意義。未來,金融機構要堅持金融科技引領,著力推動數字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打造健康的數字普惠金融新生態。
大幅拓寬金融服務半徑
目前,應用在普惠金融領域的數字技術主要有“ABCDT”,即人工智能、區塊鏈(Blockchain)、云計算(Cloud Computing)、大數據(Big Data)及物聯網(IOT)。這些快速發展的數字技術為拓展金融服務覆蓋面帶來了巨大幫助,大幅提升了普惠金融服務的可得性。
基于數字技術支撐的業務流程線上化,金融服務的自動化、智能化為更多長尾客群提供更高效、精準的金融服務。普惠金融服務已進入田間地頭,民營小微企業的融資可得性和便利性大幅提升。
例如,當前,不少商業銀行在鄉鎮、村口設置金融服務站點,或在指定合作商戶服務點布放銀行卡受理終端設備等,為村民提供轉賬匯款、代理繳費等基礎金融服務。大量“村口銀行”的出現,正是得益于金融服務的自動化,以及純線上的貸款審批、風控能力。數字技術進一步延伸了金融服務的半徑。
從成本和便利性來看,當前,我國農村地區已實現網絡信號全覆蓋,智能手機廣泛普及,手機銀行等業務快速發展。數據顯示,我國手機銀行業務成本是“面對面”處理業務所需成本的1/5左右,是網點和代理點成本的1/35。隨著移動數字技術的發展,基于手機端的金融服務可得性大幅提升,成本顯著降低,真正實現了“讓金融服務無處不在、隨手可得”。
金融科技企業在拓寬普惠金融服務方面也起到了積極作用。網絡借貸平臺“拍拍貸”的母公司信也科技數據顯示,通過強化普惠觸達能力,2023年,該公司為金融機構促成普惠業務交易金額超過1900億元,同比增長超過10%,尤其在小微經濟領域,全年為超過80萬小微用戶鏈接近500億元金融資源。
數禾科技相關負責人表示,數字化金融服務推動信貸服務流程升級,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讓流程更加簡便、效率大幅提升,解決了不少小微企業主的融資難題。“舉例來看,小微企業不需要到線下進行各種擔保簽字,在手機上就能完成借款。只要是合規借貸申請,部分產品可以做到秒級放款、全線上操作,為小微群體提供了更方便的金融服務‘快速通道’,有效解決了用戶資金周轉難題。”
顯著降低信息不對稱
從更深層次看,數字技術可以顯著降低金融服務供需雙方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客觀上提升了普惠金融服務的可能性。
缺乏信用證明,是很多長尾客群在獲取金融服務時面臨的難題。尤其在農村地區,因為信用數據缺失,相當一部分人群無法享受更多金融服務。金融科技的廣泛應用以及銀行數字化轉型,為普惠金融的深入推進提供了可能。
金融機構借助數字技術搭建開放平臺,通過互聯網獲得更多維度信息。“一方面鏈接在線場景和用戶;另一方面鏈接各類金融機構,降低信息不對稱,提升獲取金融服務的可能性,打通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董希淼說。
例如,基于交易記錄,建設銀行推出了小微企業評分卡評價模式,從“以財務指標為核心的信用評級”轉向“以交易記錄等大數據為核心的履約能力判斷”,挖掘小微企業信用曲線,建立起融資“正面清單”,破解小微企業資信不完整問題。
數據的共享也為金融服務深入推進提供了更多可能。為破解銀企信息不對稱難題,近年來,國家出臺多項政策意見,鼓勵政府部門向金融機構有序開放政府公信力數據,并在健全信用共享機制等方面提出諸多指導方案。商業銀行注重數據共享,引入全國及地方信易貸平臺、金融綜合服務平臺等高價值政務數據,夯實了普惠金融數據基礎。
招商銀行表示,通過隱私計算技術,該行在各方原始數據不出域的前提下,引入地方高價值政務數據如稅務、社保等數據,推出普惠數字化獲客新模式,并圍繞中小企業客群,以差異化的風險緩釋方式、定價及客群定位,初步構建起普惠多層次數字化產品體系,實現“1對N”的全產品、全場景額度匹配推薦,為客戶提供個性化組合融資方案。
“普惠金融發展的重要基礎是社會信用體系。”董希淼建議,進一步加強金融基礎設施建設,以百行征信、樸道征信的成立為契機,建設全國統一的信息服務平臺,加快推進市場化信用信息整合和共享,打破“信息孤島”現象。同時,進一步優化農村普惠金融基礎設施與生態體系建設,通過向各類機構提供更加高效、低成本的金融基礎設施,降低其運營成本。
提升風控水平和服務效率
從金融機構角度來看,數字技術的另一大優勢在于提升了普惠金融服務的可控性。
借助數字技術進行風險監測、預警以及反欺詐,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金融機構和互聯網平臺的風控能力。例如,多家銀行運用人工智能等技術,推出一系列智能信貸產品,主要為無抵押無擔保的個人短期小額信用貸款。在該模式下,所有流程均在線上完成,有助于降低金融機構的風控等運營成本,提升服務效率。
在實踐中,商業銀行的風控水平顯著提升,進一步增強了普惠金融服務能力。例如,通過深度整合行內外多維度數據,基于機器學習、圖神經網絡技術等人工智能構建風控模型,招商銀行形成了高效、快捷、智能的“人+數字化”風控模式,構建了一套健全的普惠融資增信支持體系。浦發銀行近日發布了“智·惠·數”普惠金融服務體系,其中提到,要充分發揮“數據要素”乘數效應,打造“360全景”風控平臺,升級全流程普惠風控體系,提升客戶畫像精準度。
中小銀行也在依托數字轉型推動產品創新和提升服務效率。許多中小銀行借助區域優勢,深耕客戶需求,通過數字標簽、分析、建模,完善數據治理與風險控制,依托內外數據與技術支撐提升整體治理效率。
數字技術帶來的改變還包括降低成本、進一步提升服務效率。例如,微眾銀行基于“開放蜂巢Openhive”,利用標準化硬件和開源軟件,構建了基于安全可控技術的全分布式銀行系統,可實現24小時、365天不間斷運行,大幅降低了IT運營成本,針對普惠場景,招行將AI大模型技術與普惠作業流程相結合,提升信貸作業流程智能化水平。
展望未來,專家表示,要加快打造健康的數字普惠金融新生態。董希淼認為,打造數字金融生態,需要政府、銀行、社會多方發力,協同推進,綜合施策。從政府層面看,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健全普惠金融體系,夯實金融基礎設施,為銀行業推進普惠金融發展提供更好支持;金融機構則要堅持商業可持續原則,深化金融科技應用,持續創新產品和業務,實現普惠金融從增量、擴面轉變為提質,不斷提升普惠金融服務能力和效率。
聲明:本網轉發此文章,旨在為讀者提供更多信息資訊,所涉內容不構成投資、消費建議。文章事實如有疑問,請與有關方核實,文章觀點非本網觀點,僅供讀者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