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湘黔交界的貴州省錦屏縣,滿山的杉木郁郁蔥蔥。這個昔日的國家級貧困縣,常住人口僅有15萬多。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以羽毛球為主的運動裝備制造產業起到了重要作用。
2017年,錦屏縣通過招商引進南京亞獅龍體育用品有限公司落戶,讓一個擁有近百年歷史的羽毛球品牌,在西部大山中建起了工廠。
投資2.48億元,占地153畝,解決就業513人……記者了解到,通過幾年發展,該工廠去年產值已達3.4億元,生產羽毛球超400多萬打,出口總額近900萬美元,產品銷往60多個國家和地區。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該工廠生產羽毛球達230多萬打,產值達1.85億元,出口比去年同期增長了40%左右。
在生產車間參觀時記者了解到,一個成品羽毛球的生產工序多達38道,包括洗毛、曬毛、排毛、插頭、烘干、滴膠等。該工廠是全縣脫貧人口集中就業的產業示范園,絕大多數工人以當地女性為主。
“每個月收入在三四千元不等。”成品全檢車間的員工龍竹香說,身邊很多人都像她一樣是老員工,就近就業一晃都六七年了。
7月16日,在貴州亞獅龍體育文化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員工準備運輸羽毛球成品。新華社記者 向定杰 攝
“現在我用眼睛就能看出羽毛球的好壞。”龍竹香說,羽毛球很多工序看起來簡單,實際卻像照看孩子一樣,需要耐心、細心、專心。
“印尼、泰國等東南亞國家是我們重點外銷對象。”貴州亞獅龍體育文化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生產經理胡兵說,未來他們將引進更多自動化生產設備,不斷提高生產效率,更好滿足海外市場需求。
記者走訪發現,錦屏縣已經成為業內重要的羽毛球生產基地,每天上萬打、超過10萬只羽毛球從這里“飛”向全球。應對最近市場行情,多家生產企業開足馬力、趕制外貿訂單。
“我們新廠區這個月初才正式投產。”貴州大桐利體育用品有限公司負責人張偉平說,相比原來廠房,搬遷后其產能翻了一倍,目前91名工人每天能生產4500打羽毛球。
7月16日,貴州大桐利體育用品有限公司員工使用機器制造羽毛球。新華社記者 向定杰 攝
“我們主要是生產高端羽毛球,新生產線采用了新材料、新工藝和新技術,品質更高,價格相對來說也要高一點,其中80%的產品都是出口,主要銷往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英國。”張偉平說。
當前羽毛球的生產,很多還離不開天然羽毛。為滿足羽毛球廠的生產需求,錦屏縣也積極培育鵝養殖和深加工。
貴州錦屏農業投資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沈如勇說,他們不斷深化全縣鵝產業的布局和投入,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的運營模式,帶動養殖戶規模化集中養殖。在位于新化鄉的一處種鵝基地,記者看到,育雛棚里滿是活蹦亂跳的小鵝。
“目前我們共有孵化機24臺,脫溫小鵝成活率能夠達到99%以上。”沈如勇說,公司為農戶提供技術、疫苗、飼料,全程監管并且保底收購,今年可提供大約140萬只鵝苗。隨著商品鵝養殖模式的成熟,當地群眾將成為最大的受益者。
聲明:本網轉發此文章,旨在為讀者提供更多信息資訊,所涉內容不構成投資、消費建議。文章事實如有疑問,請與有關方核實,文章觀點非本網觀點,僅供讀者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