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記者劉軼琳11月16日報道:戶外活動,是幼兒園小朋友生活中的重要環節,如何“玩”出新高度?教師如何組合運用生活中常見的材料,讓孩子通過走、跑、跳、鉆、攀、爬、投擲等方式發展運動能力?努力將低結構融入一日生活,并以“運動”為突破口進行創新實踐,上海市靜安區芷江中路幼兒園瑞仕園已堅持了10年。

由上海市教育學會、上海教育報刊總社主辦的“2023上海學前教育年會”幼兒園展示專場于2023年11月16日走進芷江中路幼兒園瑞仕園,參會者在操場上觀摩低結構運動和游戲。小朋友們在戶外“材料超市”自由選擇材料,能根據自己的興趣與需求選擇不同的活動項目,自主設計玩法,過程中動腦思考如何使游戲更加有趣,豐富了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瑞仕園園長李芳芳在主題交流環節分享了她對戶外低結構運動與游戲的思考。“低結構運動強調高開放性的運動環境與材料、自主的幼兒游戲狀態、科學的運動發展支持。基于低結構運動這一重點,我們凸顯了可玩、可變、可探的高開放、高互動特點,同時更有大量園所自主設計和制作的教玩具,最大程度滿足孩子游戲、探索、發展的需要。”
大班老師張文妍是一名年輕的“老教師”了,她告訴記者,每周幼兒園的全園“散點”運動,深受孩子的喜愛。孩子們可以在戶外自由選擇喜愛的項目,每次運動完之后,還可以和同學分享,讓別的孩子也知道更多玩法。“我們班的笑笑和小皮都很喜歡‘野戰營’游戲,笑笑回來就和大家說,用弓弩發射可以射得更遠。小皮也發現,站在‘蒙古包’上,從高的地方發射,可以發射到很遠的地方。他們分別嘗試了海綿球、沙包等不同材質的球,發現輕質球可以發射到更遠的距離。”張文妍說。
與會專家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張曄教授對瑞仕園的低結構運動與游戲展示現場給與了高度肯定。她認為低結構的材料運用于戶外的運動游戲中是一種課程上的傳承,也是一種內涵上的拓展。在研究中,瑞仕園把數據用活,堅持用科學的依據做循證研究。同時運動環境上打破原有的壁壘,讓孩子的運動真正的“活”起來,提升幼兒的身體素質。
低結構教育研究院、芷江發展共同體總園長鄭惠萍強調,教師在借助信息技術工具觀察的基礎上,更多的是教師在兒童無感狀態下的自然觀察,讓觀察有溫度。在兒童優先發展的理念引領下,站在兒童的立場分析,體現出教師的核心素養。
經過多年實踐,瑞仕園總結出了以“智·享·玩”為核心的低結構運動游戲樣態,并總結形成“5M運動地圖實施路徑”。李芳芳園長介紹,“智”代表智慧運動,激發創造,“享”代表享受運動,收獲快樂,“玩”代表玩轉運動,點亮健康。“智享玩”的諧音“只想玩”,最初起源于孩子們的心聲——來到幼兒園,我就想去戶外玩,于是引進大數據支持工具使“兒童立場”更落地,數據賦能讓兒童成為運動中的C位,使幼兒在自主運動游戲的同時能夠保障運動能力的科學全面發展,瑞仕園將孩子們的想法一步步落到實踐中,真正將“兒童發展優先”的理念落地。
聲明:本網轉發此文章,旨在為讀者提供更多信息資訊,所涉內容不構成投資、消費建議。文章事實如有疑問,請與有關方核實,文章觀點非本網觀點,僅供讀者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