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化開啟汽車革命上半場,馬力成本相對油車時代大幅降低,廉價馬力使汽車動力體驗高度同質化,智能化引領汽車革命下半場,算力是汽車發展新馬力。
2024年10月25日,在第十二屆汽車與環境創新論壇上,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執行副總裁張曉宇提到,在整車中央集成式EEA趨勢下,動力控制架構將按“控制集中化,執行分布化”思想,往動力域和運動域跨域融合控制發展。基于整車SOA軟件大架構,動力軟件將高度平臺化、模塊化和功能原子化,通過平臺化復用和原子化組合實現差異化體驗打造。整車則從全面電動化到電動智能化發展,動力/底盤跨域融合進一步提升安全托底、敏捷操控、舒適駕駛性能,打造極致體驗。
張曉宇表示,面向海內外市場多元化需求,長安汽車堅持多動力路線并行的動力總成研發布局,堅持長期主義,持續打造新藍鯨動力“根技術”,堅持多動力路線,把選擇權交給用戶。
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執行副總裁
以下為演講內容整理:
狀態
從創新曲線視角看,晚期大眾已經接受新能源產品。晚期大眾對產品的需求特性與早期市場有所不同,他們更加注重產品的耐用性、高性價比,以及能否全面滿足其各項需求。
今年以來,可以觀察到NEV的增長速度明顯快于BEV。然而,從總量的角度來看,BEV的未來仍然具有更大的潛力,其中一個關鍵的變量在于固態電池的突破性進展。固態電池技術發展的拐點將在何處出現?其變化的速度又會有多快?這些都將取決于該技術代際更替的速度。
圖源:演講嘉賓素材
未來產品的定義將直接決定其成本結構,進而對產品的盈利性產生深遠影響。各類企業都會充分利用這些數據資源,積極投入到產品創新之中,以提供更加多樣化的產品供給。從本質上看,如何以優質的供給來滿足更廣泛用戶的多樣化需求,是每一家企業都必須面對并努力解決的重大挑戰。
認知
動力系統變換后,智能化隨之而來,未來發展方向如何?我認為可以用四組詞來概括。
第一組詞是馬力、算力和運力。動力系統是提供馬力的,而未來Z世代這一群體作為數字原住民,自幼便與電子產品相伴,他們對于未來汽車的定義及駕駛體驗的認知,顯然已超越了傳統范疇。從這個角度來看,未來的發展趨勢將是馬力逐漸轉向算力。
隨著算力的發展,當諸如特斯拉發布的Robotaxi等技術完全實現后,算力本身也將不再是核心關注點。因為屆時,車輛將不僅僅是交通工具,而是會演變為物數融合、虛實一體的智能系統。在這樣的系統中,數字世界與物理世界將深度融合,車輛則轉變為運力工具與智能工作平臺的結合體。
法拉利12Cilindri是7900元/馬力,百公里加速3s。而現在,以長安為例,阿維塔是570元/馬力。這種變化是量級的,意味著馬力已經變得不值錢了。
第二組詞是解耦、分離和集成。解耦要求硬件與軟件實現解耦,軟件組件之間則需實現分離。而這些分離的元素最終需通過有效的集成,形成符合研發目標的對象與成果。
圖源:演講嘉賓素材
在此背景下,我們內部所使用的電子電信架構,其實更應被命名為計算通訊架構。這是因為,面向未來,這一架構實質上旨在引領人類邁向物理世界與數字世界的深度融合體。在此融合體中,計算、通信與控制將成為不可或缺的底層技術。
第三組詞是跨域、融合和智體。回歸動力這一主題,其實絕大多數人在駕駛或乘坐當前市場上的電動車時,并不會感受到動力性能不足。這引出了一個問題:在電動化時代,如何在高入門門檻的基礎上實現差異化競爭?未來,真正的創新可能源自跨領域的融合,即向將車輛打造為未來智能數字體的方向努力。從技術角度來看,涉及電子化和電動化,從最終成果來看,應追求的是智慧化和智能化。
第四組詞是工具、智人和智群。去年,我們明確提出了未來可以把車打造成智體的理念,包括擁有如人體般的物理載體以及如同人類智慧大腦般的智能核心。當車體與智腦均達到高度發達的狀態時,它們所能對外提供的服務能力,我們稱之為“智服”。基于這一視角,我對于未來趨勢的理解是,智能與智慧的發展將促使盡可能多的非電子化部件向電子化轉型,這兩者是相輔相成、相互支撐的關系。
我認為在未來,我們對新汽車的認知將發生深刻變革。自八年前朱董事長首次提出新汽車新生態的理念以來,我們每年都對其進行迭代升級,至今內部版本已演進至8.0版。然而,未來的汽車究竟會呈現何種形態?它將是基于數據驅動、具備生命特征并能自我進化的新物種,其智能移動性將向人類的發展方向靠攏,擁有一系列卓越的能力,其根本變化是從工具向出行產品服務和生態轉變。
進一步展望,從工具向智人的進化是一個必然趨勢。在此基礎上,未來的發展方向將是智人向智群的演進。隨著自動駕駛技術的成熟,車輛將不再需要人為駕駛,此時,車內的時間和空間價值將成為汽車企業應著重探索和挖掘的新領域。
人類作為社會性動物,擁有使用工具和具備社會秩序的典型特征。那未來的智能體在擁有智慧的同時,是否也需要某種秩序來維系其運行?答案是肯定的。智能體之間也需要建立類似社會規則的聯系,以實現萬物互聯或智能體互聯。未來,無論是人還是車,都將融入智慧界,成為智慧交相輝映、相互協同關聯的一部分。
實踐
動力方面,長安汽車一直保持著引領地位,早在2011年,我們就推出了首個動力品牌,而2019年推出的藍鯨動力系統在市場上至今都廣受認可。今年3月,我們將其升級至2.0版本,并基于軟件應用的角度再次發布,命名為“智慧新藍鯨3.0”。
技術層面,我們做到了如下內容。第一,以電池為核心推進動力“老四化”,如平臺化等。第二,以軟件定義動力賦能智能智慧。第三,算法在智能交互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從整體上看,人類、車輛與環境之間的交互,在未來將演變為智能體與環境之間的交互。在此過程中,算法對于能耗效率、駕乘體驗等一系列因素都將產生深遠的影響。長安汽車已經在這一領域進行了實質性的探索,并且將持續不斷地推進相關工作。
從動力系統的閉環管理角度來看,我們已經實現了輪端扭矩與輪端目標加速度的閉環控制。其中,輪端加速度的閉環控制對于用戶的駕駛感受而言具有最直觀的影響。它能夠確保車輛的加減速度不受地形的影響,通過算法進行精確調節,從而為用戶提供更為平穩和舒適的駕駛體驗。通過我們研發的這套算法,駕駛員需要進行的剎車或加油操作減少了60%。
聲明:本網轉發此文章,旨在為讀者提供更多信息資訊,所涉內容不構成投資、消費建議。文章事實如有疑問,請與有關方核實,文章觀點非本網觀點,僅供讀者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