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說:灣谷社區衛生服務站 新民晚報記者 徐程 攝
國權北路上的灣谷社區衛生服務站,上午9時30分,70歲的朱阿婆剛剛做完理療,家住尚景園的她豎起大拇指,“服務站開出來后,我就沒去過三甲醫院了。之前我有高血糖,社區幫我中西醫結合治療,現在已經穩定下來了。”
日月光中心22樓,日月光社區衛生服務站,中午12時30分,年輕白領張寶月利用午休時間跟著社區醫生做一套八段錦,“以前換季感染風寒,只能靠‘拖’,服務站開進樓宇后,不用再忍著了,甚至連假都不用請!”
冬天來了。可記者在多家社區衛生服務站遇到的患者,身心都暖暖的。打套微微發汗的太極,喝杯熱熱的代茶飲……2024年上海市為民辦實事項目中的一項,便是創建中醫藥特色巡診社區衛生服務站。如今,這些服務站逐漸有了“人氣”,也有了“名氣”。
“同學夸我精神多了”
寓意“福祿壽”“懸壺濟世”的葫蘆造型燈帶,高山流水的擺件,展示著從《黃帝內經》、中醫名家醫籍中選錄的各種中醫理論和學術思想的中醫文化墻……走進剛投入使用三個月的灣谷社區衛生服務站,便是一股濃濃的國風。
圖說:灣谷社區衛生服務站設計的文創產品
在地處新江灣城街道的灣谷科技園,本沒有交集的大學生、白領和居民在服務站熟絡了起來。打開地圖軟件,復旦大學與服務站相距不足500米,尚景園不足400米,至于灣谷科技園,自然抬腿便到。
上午8時許,剛打開大門,復旦大學江灣校區的博士生小劉就紅光滿面地沖了進來,臉上早已沒了一個多月前初到時的愁容。那會兒,小劉因為科研壓力過大,每晚輾轉反側難以入睡,經常整夜難眠,白天精神恍惚無法正常學習。缺覺還引起了一系列“副反應”——抵抗力下降,一次感冒后遺留下纏綿難愈的咳嗽……
“可幸運了,當時查到灣谷社區衛生服務站,離學校很近。針灸治療1周,失眠就好了不少。”小劉告訴記者,“又經過3周連續治療,鼻炎和咳嗽也好轉了,現在同學們都夸我精神多了!”
圖說:灣谷社區衛生服務站醫生正在為患者治療
工作于灣谷科技園的王女士9時許趕來,她接過話頭,“伏案工作脖子僵,灣谷站點找小王”。原來,因為工作需要,王女士長期面對電腦伏案處理文檔,久而久之,頸椎常覺得不適,肌肉酸痛,嚴重時右側太陽穴附近也會跟著“突突突”地疼痛。
“因為工作節奏快,我一直自行購買止痛藥服用緩解癥狀。可最近一年,初始劑量的止痛藥已經沒有效果了。頭痛欲裂時,我的脾氣也不由自主得暴躁。”她有點不好意思。
自灣谷服務站啟用后,王女士第一時間就來站點就診。她口中的“小王”醫生,就是中醫全科主治醫師王佘晟。頸部肌肉群小針刀松解、兩次的電針、推拿和小關節復位,加上頸椎康復操的居家訓練,神奇的事兒發生了——頭疼發作的頻率和疼痛程度有了很大的緩解。
“現在,我已經不需要靠吃止痛藥來緩解了。”王女士很是高興。
圖說:醫護人員指導患者體驗中醫體質辨識系統
新江灣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副主任俞斌補充說,服務站還推出午間“醫”小時延時服務,為失眠、頭痛患者做相應中醫治療,使患者能夠在中醫氛圍中放松心情、緩解焦慮壓力。
康復按下“快進鍵”
上午11時許,當記者來到位于日月光中心寫字樓22層的打浦橋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日月光社區衛生服務站,忻阿姨正在康復區倚著欄桿做拉伸。
圖說:日月光社區衛生服務站
54歲的忻阿姨酷愛運動,孰料今年6月在加拿大時踝關節骨裂,卸下石膏后,她回到國內尋求進一步治療。“手機里,大醫院骨科基本都約滿了。無意間,看到了就在家附近的日月光衛生服務站。”和不少人一樣,最初的忻阿姨,抱著試一試的心態上門了。
“不能拖,一拖肌肉就會萎縮。”拄著拐杖來到服務站的忻阿姨像是“打開了新世界”,“這里一進門就是一股中藥香,溫馨、輕松、典雅的氛圍就好像是私立醫院一樣。”
服務站的中醫醫生為忻阿姨做了沖擊波和手法治療,輔以運動治療,忻阿姨只用了一周就脫拐了。她把這個好消息分享給了在加拿大的親友,大家直呼“不可思議”。忻阿姨感嘆,自己原本預計要三個月才能恢復,可有了服務站的助力,康復仿佛被按下了快進鍵。
圖說:中醫全科醫師正在為患者推拿
她“神秘兮兮”地讓記者多留一會,“會有驚喜”。12時30分,日月光社區衛生服務站突然間熱鬧了起來,在寫字樓8樓工作的張寶月,帶著小伙伴,興沖沖地進了門。陸陸續續地,在這棟樓上班的十幾個年輕人聚在等候大廳,跟著醫生打起了八段錦。
“誰能想到衛生服務站還能開到寫字樓里!”說起這段“邂逅”,29歲的張寶月直呼幸運,最早收到宣傳單,她和同事還都將信將疑,直到一次周末徒步爬山后出現不適,便來服務站“碰碰運氣”,結果“大開眼界”。
圖說:工作日中午時分,都會有樓內或者附近工作的白領前來跟著醫生打一套八段錦
“身體出現小毛小病了,隨時都可以上來,基本不需要多少排隊時間,都不用請假。中午吃完飯,上來打一段八段錦,冬天微微出身汗,別提多舒服了。”見到打浦橋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門辦副主任、全科醫師張寧婕,她熟絡地湊上去,“聽說不久要推出中醫美容,什么時候能約呀,急死我了!”
張寧婕告訴記者,日月光社區衛生服務站是全市首家開在樓宇里的中醫藥特色巡診站點,聚焦職業人群健康需求,針對白領的亞健康問題,如內分泌代謝、頸椎腰椎問題、失眠、運動損傷等,提供諸多特色服務。在本月初的“上馬”開跑前,服務站更是推出了“馬拉松門診”。
“服務站也不斷拓展服務能級,在每周一、三、五上午還開設了檢驗科。”張寧婕補充道。
中醫藥服務“觸手可及”
“百草園”中應季而生的草本植物,“中醫閣”上裊裊升起艾葉之氣,“科普角”里節氣錦囊、四季茶飲、養生食療各具特色……信步一家家中醫藥特色巡診社區衛生服務站,居民們稱贊:服務站讓傳統文化變得“有趣味”,又貼近百姓需求,讓中醫藥服務“觸手可及、移步可至,服務可心”。
圖說:日月光社區衛生服務站醫生正在為患者拔火罐
申城正打造“家門口”的中醫藥服務名片。市衛生健康委透露,今年全市已組織多項社區能力提升培訓班,同時依托龍華、曙光、岳陽、市中醫牽頭的四大醫聯體,覆蓋全市16區的東、南、西、北四大區域,通過專病診治能力提升、適宜技術及中藥制劑推廣、人才培養與雙聘等七大任務,帶教基層中醫師286名,53名社區中醫醫師被二、三級中醫醫院雙聘。
記者了解到,“楊氏針灸”“朱氏推拿”“顧氏外科”“陳氏婦科”等名家流派的專家每月定期到站點進行門診巡診或帶教指導,形成“一站一品牌”的特色服務,讓越來越多的居民在“15分鐘生活圈”內就能享受到便捷、優質的社區中醫藥服務。
據悉,明年上海還將繼續新一輪中醫巡診站點建設,在擴大遴選范圍的同時,推進為民辦實事項目的可持續發展,同步做好前三批站點的服務能級和內涵提升,持續夯實上海基層中醫藥服務網底,為居民帶來健康福祉。
聲明:本網轉發此文章,旨在為讀者提供更多信息資訊,所涉內容不構成投資、消費建議。文章事實如有疑問,請與有關方核實,文章觀點非本網觀點,僅供讀者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