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日,國家發改委召開5月份新聞發布會,回應社會對經濟形勢的關切。

發言人孟瑋表示,總體上看,我國經濟發展環境的復雜性,嚴峻性和不確定性在上升,穩增長,保就業,保物價面臨新的挑戰,特別是受新一輪疫情和國際形勢變化的意外影響,經濟下行新壓力加大。
此前一天,4月份多項重要經濟數據公布工業增加值,出口,消費和固定投資同比增速均較前值明顯放緩,調查失業率創2020年3月以來最高可見,疫情對經濟發展的拖累加劇,國家統計局也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來概括經濟運行情況
具體來說,工業生產主要受市場需求不足,產銷銜接不暢,產業鏈供應鏈堵點等諸多因素影響而服務業主要受疫情防控措施影響,出現短期,階段性經營困境
疫情防控,經濟社會發展怎么協調當前,一些地方疫情形勢依然嚴峻復雜,防控處于最有力的關鍵階段,尤其考驗精準施策的智慧和能力即以最低的成本取得最大的防控效果,將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降到最低
比如,低風險地區要全面恢復生產生活秩序,中風險地區要有序恢復生產,高風險地區要實行動態清零政策因地制宜,科學施策,精準發力
疫情的影響是短期的,總體可控解燃眉之急,在于重拾信心,在政策上下功夫首先是穩定市場主體的各種救濟措施,從稅收減免到各種救濟措施,從打通供應鏈到物流堵點,在疫情防控的條件下促進企業復工達產,保證民生改善,從而穩定宏觀經濟市場
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當國內疫情反彈得到有效應對,各項政策發力并逐步釋放效果,正常的經濟秩序勢必快速恢復,經濟運行也將很快回歸正常軌道
從單一的疫情防控主題,到提到復工復產,再到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整體推進,都需要防疫情,穩經濟,安發展要解決長期問題,仍然需要深化改革,堅持擴大開放
伴隨著當地疫情的逐步控制和國內產業鏈供應鏈的逐步恢復,中國經濟發展的動力和活力在于通過一系列改革讓市場主體更好地生存和生活,通過改革激活市場主體,通過營造市場化,國際化的法治營商環境摧毀不合理的規章制度,讓市場主體公平競爭,新的市場主體更多地成長。
中國仍需進一步擴大開放,積極回應外資企業在華經商便利的訴求,通過制度開放深度融入國際市場,更加緊密地參與全球經貿體系在復雜的國際形勢下,只有消除外資企業和國際市場的疑慮,中國的大門才會越開越大
。聲明:本網轉發此文章,旨在為讀者提供更多信息資訊,所涉內容不構成投資、消費建議。文章事實如有疑問,請與有關方核實,文章觀點非本網觀點,僅供讀者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