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嘉里地產研究中心發布報告稱,6月全國300個城市商業用地總成交建筑面積7803萬平方米,環比下降41%,同比下降近50%。

從企業拿地情況來看,與上半年相比沒有明顯變化,近四成房企投資停滯即使核心城市熱點地塊帶動整體土地拍賣回暖,但拿地依然是中央政府的平等面孔,民營企業繼續隱形
拿地方面,前7個月,萬科集團新增土地433.2萬平方米,居首位保利新增401萬平方米土地,濱江集團新增土地392.4萬平方米,華潤置地新增387.1萬平方米,中海地產新增365.5萬平方米
土地價值方面,保利發展新增631.2億元,濱江集團新增593.8億元,招商蛇口新增582.2億元,華潤置地新增549.4億元,萬科新增491.6億元。
柯睿認為,7月份,在核心城市犧牲規模,提升品質的讓步下,土地市場呈現價格下降的態勢,而城市之間的分化繼續加劇投資策略上,三四線關注度持續下降,房企投資高度聚焦22個核心城市1—7月,前100名投資中有83%集中在22個城市從區域分布來看,長三角吸引了50%的投資,依然是布局堡壘
土地市場的熱度呈現出分化加劇的態勢7月成都,廣州,上海均成交高溢價率,但南京,重慶,長沙溢價率不及上一輪,無錫平均溢價率也在低位徘徊,導致環比下降1.1個百分點至3.5%
整體來看,1—7月,40%的百強房企仍面臨經營壓力和資金壓力,投資幾乎停滯征地還是和中央政府平起平坐,民營企業幾乎銷聲匿跡在新增的100強拿地金額中,100強房企只有35家拿地,占100強金額的70%,主要來自30強中的國企和央企這些企業拿地金額占百強金額的近50%在前100家已經拿地的房企中,民企拿地金額僅占17%左右
從拿地企業類型來看,楊國屏主導,民企難求的格局沒有改變,但不同城市之間略有差異:廣,上,寧,成等都是以楊國屏為主,其中滬上國企和地方平臺公司拿地金額高達95%,這與高地價不無關系在重慶和無錫,雖然仍有不少國企,但民企拿地熱情略有恢復此外,長沙第二輪土地拍賣熱度不如第一輪,地方國企抄底情況也在增加,品牌房企拿地比例持續下降
柯睿認為,從第二輪集中供地政府不斷讓步來看,很多核心城市都采取了犧牲規模提升質量的做法,即加大優質地塊的出讓從上海,廣州的第二輪土地拍賣來看,確實起到了一定的刺激作用,但熱度僅局限于利潤空間大,質量好的土地,且仍以國企為主,民企仍無起色伴隨著政策寬松和土地質量的提升,熱點城市核心區域仍是房企補庫和重組的重點,而短期內有能力拿地的房企以集中供地為主的投資策略不會改變
。聲明:本網轉發此文章,旨在為讀者提供更多信息資訊,所涉內容不構成投資、消費建議。文章事實如有疑問,請與有關方核實,文章觀點非本網觀點,僅供讀者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