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智能汽車產業的快速發展,座艙域控制器作為實現多屏交互、智能語音、車聯網等核心功能的關鍵部件,其市場滲透率正加速提升。
根據蓋世汽車研究院發布的2025 年 1 - 4 月座艙域控供應商裝機量排行榜數據可見,國產供應商已形成顯著優勢。前十大供應商中,國產廠商占據七個席位,合計市場份額達52.7%。其中,德賽西威以接近20%的市場占有率穩居首位,其裝機量較第二名博世高出近一倍。車聯天下、億咖通、鎂佳科技等企業也憑借本土化服務能力和快速響應機制,躋身榜單前列。
值得關注的是,華為技術作為榜單中唯一未設立獨立汽車電子公司的科技巨頭,其座艙域控產品已實現規模化裝機,展現出在智能汽車領域深厚的技術積淀與跨行業整合能力。從絕對裝機量來看,排名前三的供應商均突破18萬套規模,形成頭部集聚效應。
當前,座艙域控市場正處于技術迭代與規模擴張并行的關鍵階段。國產供應商通過精準把握本土市場需求,以靈活的研發策略、高效的定制化服務及更具競爭力的價格體系,持續重塑市場競爭格局。隨著智能座艙功能邊界不斷拓展,國產化替代進程有望進一步加速,推動產業鏈向更高價值環節攀升。
座艙域控芯片作為智能汽車座艙的“大腦”,其性能直接決定了車載信息娛樂系統、語音交互、多屏聯動等功能的實現效果。根據2025年1-4月國內座艙域控芯片供應商裝機量排行剖析,高通以76.1%的市場份額穩居榜首,裝機量突破190萬顆。這一數據不僅彰顯了高通在座艙芯片領域的技術積累,更凸顯出其在全球汽車電子供應鏈中的核心地位。
在頭部廠商主導的市場格局下,國產芯片勢力正加速崛起。華為、芯擎科技、芯馳科技三家企業成功躋身榜單前十,合計市場份額達10.4%。其中,華為以11萬顆裝機量位列第三,芯擎科技以突破10萬顆的成績緊隨其后。值得關注的是,芯馳科技作為榜單中唯一的初創芯片企業,其裝機量已突破4萬顆,展現出國產芯片在技術創新與市場開拓方面的強勁動能。
從技術路線維度觀察,高通驍龍系列芯片憑借高性能計算架構與成熟的軟件生態體系,持續獲得主流車企的青睞;國產廠商則通過差異化競爭策略,在特定細分市場實現突破。隨著智能座艙功能復雜度不斷提升,芯片算力密度、能效比表現以及軟件適配能力將成為重塑市場競爭格局的關鍵變量。
當前,座艙域控芯片市場已形成quot;一超多強quot;的競爭態勢。高通依托技術先發優勢與規模化效應持續領跑,而國產芯片廠商正通過持續的技術研發投入與本土化市場深耕,逐步縮小與頭部企業的差距,為智能汽車產業鏈注入新的競爭活力。
隨著智能座艙對沉浸式交互體驗需求的不斷提升,HUD技術正加速成為座艙顯示領域的新焦點。根據2025年1-4月HUD供應商市場裝機量排行剖析,國產供應商在HUD領域已形成絕對優勢。前十名中,華陽多媒體、澤景電子、未來黑科技、弗迪精工、怡利電子、疆程技術、水晶光電與華為等八家國產廠商合計市場份額達74.9%。其中,華陽多媒體以22.4%的市場占有率穩居首位,其裝機量較第二名電裝高出近7.2萬套。
值得關注的是,華為躋身HUD供應商榜單前十,以3.5%的市場份額位列第十。這一布局標志著該科技巨頭在智能汽車零部件領域的戰略延伸,其技術整合能力與生態構建優勢值得持續關注。
從技術路線維度觀察,國產廠商在W-HUD領域已實現大規模量產交付,并在AR-HUD(增強現實型抬頭顯示)等前沿技術賽道加速突破。相較之下,電裝、大陸集團等國際供應商仍聚焦于傳統合資車型配套市場,技術迭代節奏與本土化適配速度相對保守。
當前,HUD市場正處于技術升級與成本優化的雙重變革期。國產供應商憑借快速響應機制、本土化服務體系以及與自主品牌車企的深度協同,正在重塑市場競爭格局。隨著沉浸式座艙體驗需求持續攀升,HUD技術的滲透率有望進一步提升,而產業鏈國產化進程或將因此加速推進。
2025年1-4月AR-HUD供應商市場裝機量排行榜數據顯示,國產廠商已在增強現實抬頭顯示領域構建起絕對競爭優勢。前八名榜單中,華陽多媒體、怡利電子、水晶光電、華為、弗迪精工、經緯恒潤、疆程技術七家本土企業合計占據95.7%的市場份額,形成國產替代的壟斷性格局。其中,華陽多媒體以25.6%的市場占有率穩居榜首,怡利電子與水晶光電分別以23.2%和18.8%的市占率緊隨其后,三家企業合計市場份額突破67%,構筑起第一梯隊競爭壁壘。
技術突破成為國產廠商主導市場的核心驅動力。華為則憑借光學領域深厚積淀,推出12.8%市占率的高性能產品,裝機量達3.5萬套,成為增速最快的供應商。弗迪精工依托比亞迪垂直整合體系,實現2.5萬套內部配套裝機,驗證了產業鏈協同的競爭優勢。
當前,AR-HUD市場正迎來規模化普及的關鍵躍遷。國產供應商通過國產化供應鏈實現成本優化,推動AR-HUD終端價格持續下探。國產供應商正加速推動AR-HUD從高端配置向主流車型滲透,徹底改寫座艙人機交互范式。
2025年1-4月中控屏集成供應商市場裝機量排行榜數據顯示,本土廠商已在座艙顯示集成領域構建顯著優勢。前十名榜單中,德賽西威、比亞迪、航盛電子、華陽通用、北斗智聯、海微科技、京東方精電七家本土企業合計占據60.7%的市場份額,形成國產替代的強勢格局。其中,德賽西威以22.3%的市場占有率穩居榜首,其裝機量較第二名比亞迪高出近46萬套,凸顯出頭部企業的規模化交付能力。
值得關注的是,比亞迪憑借垂直整合模式實現體系內配套突破,中控屏集成裝機量突破93萬套,以15%的市占率展現主機廠系供應商的獨特優勢。航盛電子作為行業老牌勁旅,以44萬套裝機量位列第三,其在多屏聯動解決方案領域的技術積淀成為核心競爭壁壘。
技術突破成為本土廠商主導市場的關鍵支撐。德賽西威推出的一體化曲面屏集成方案已實現規模化量產,通過異形屏貼合工藝與光學膠水創新解決視覺畸變難題;海微科技則依托Mini LED背光技術,在顯示均勻性與動態對比度維度建立差異化優勢。本土廠商在橫屏、豎屏、雙聯屏等主流形態的集成工藝上均實現技術閉環,形成覆蓋主流價位區間的完整解決方案矩陣。
2025年1-4月國內液晶儀表屏集成供應商裝機量排行榜數據顯示,智能座艙數字化進程正加速重塑車載顯示產業格局。榜單基于實際裝機量統計,客觀呈現當前市場競爭態勢:德賽西威以15.5%的市場份額穩居榜首,裝機量突破91萬套;比亞迪以52.6萬套裝機量緊隨其后,市場份額達8.9%,形成本土廠商雙雄并立的競爭格局。
國際供應商陣營中,大陸集團、電裝、偉世通分列第三至第五位,合計占據23.7%的市場份額。值得關注的是,本土廠商華陽通用以6.2%的市場份額位列第六,裝機量達36.3萬套,展現出在液晶儀表領域的快速崛起勢頭。航盛電子作為本土汽車電子企業代表,以27.5萬套裝機量躋身第七,其在全液晶儀表解決方案領域的技術積淀構成核心競爭優勢。
當前,液晶儀表屏集成市場正處于技術精進與成本控制的平衡發展期。供應商在提升顯示效果的同時,正通過SoC芯片集成、軟件算法優化等手段降低系統成本。這種技術下沉策略正推動液晶儀表向主流價位區間滲透,部分本土廠商已實現10萬元級車型的規模化配套。隨著智能座艙對信息顯示要求的持續提升,液晶儀表的集成化、場景化演進將成為下一階段競爭焦點。
2025年1-4月國內語音供應商裝機量排行榜數據顯示,本土廠商已在車載語音交互領域構建起絕對領先優勢。前十名榜單中,科大訊飛、思必馳、百度、華為、星紀魅族、億咖通、小米汽車七家本土企業合計占據75.6%的市場份額,形成國產替代的壟斷性格局。其中,科大訊飛以40.7%的市場占有率穩居榜首,其裝機量較第二名思必馳高出近138萬套,展現出在語音交互賽道的技術統治力。
思必馳以88.5萬套裝機量位列第二,市場份額達15.9%,驗證了其在語音識別技術領域的深厚積淀。百度憑借AI技術生態優勢,以45.3萬套裝機量躋身第四,其小度車載語音系統已實現多品牌車型的規模化搭載。值得關注的是,華為依托鴻蒙操作系統,構建起跨終端語音交互閉環,星紀魅族則通過Flyme Auto系統實現手機與車機的語音指令貫通。
技術突破成為本土廠商主導市場的核心驅動力。科大訊飛推出的多模態語音交互系統實現唇語識別與語音指令的深度融合,在120km/h高速行車噪聲環境下仍保持95%以上的識別準確率;百度通過文心大模型賦能,使語音交互系統具備上下文理解與主動建議能力,多輪對話場景覆蓋率提升至87%。思必馳則聚焦方言識別,其方言數據庫已覆蓋23種主要方言,誤識別率控制在2%以內。
當前,語音交互市場正呈現quot;本土主導、技術驅動quot;的競爭格局。本土供應商通過三大核心能力重塑技術生態:其一,基于本土場景的快速迭代機制,將方言詞庫更新周期縮短;其二,通過百萬級交互數據積累構建語義理解壁壘;其三,與自主品牌車企建立深度聯合開發模式,實現從語音指令集到交互邏輯的全面定制。這種技術-數據-生態的三維突破,正加速推動車載語音交互向情感化、場景化方向演進,重新定義智能座艙的人機交互范式。
聚焦2025第七屆金輯獎
“金輯獎”由蓋世汽車發起,旨在“發現好公司,推廣好技術,成就汽車人”,并圍繞“中國汽車新供應鏈百強”這一主題展開,重點聚焦ADAS/AD、智能座艙、汽車軟件與人工智能、動力總成及充換電、熱管理、智能底盤、車身及內外飾、車規級芯片、新材料、智能制造及設備十大細分板塊。金輯獎致力于發掘和評選優秀企業及先進技術解決方案,向行業內外展示這些卓越的企業和行業領軍人物,共同推動中國汽車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和進步。
訂閱汽車新供應鏈核心領域戰略圖譜
聲明:本網轉發此文章,旨在為讀者提供更多信息資訊,所涉內容不構成投資、消費建議。文章事實如有疑問,請與有關方核實,文章觀點非本網觀點,僅供讀者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