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們有幾款產品的交付比較緊張,國慶節只放一天假,加班加點的催產和補產,滿足客戶的需求。”在日前舉辦的蜂巢能源第二屆媒體日上,蜂巢能源董事長兼CEO楊紅新如是說道。
依托于“短刀+飛疊”高效率、高品質的產品矩陣,再加上在產能部署上的前瞻卡位,蜂巢能源在動力電池業務方面已獲得了眾多車企的認可。
據了解,今年以來,蜂巢能源已陸續供貨理想L7、吉利銀河L7/L6、東風嵐圖追光/夢想家、哈弗猛龍/梟龍等暢銷車型。其中,在PHEV領域,蜂巢能源的表現尤為亮眼。
從工信部發布的車型公告看,6月以來,蜂巢能源配套的插混車型已接近20款,已經深度進入主流車企的供應鏈。
飛疊釋放產能,滿足更大規模交付
2023年1-8月,國內新能源汽車銷量537.4萬輛,市場滲透率已連續4個月超過30%。傳導到動力電池環節,市場基于EV、PHEV等不同車型,也開始體現差異化需求。
對于動力電池企業而言,誰能快速響應市場新階段對電池共性及個性化的需求,誰就能掌握市場配套增長的流量“密碼”。
在此次媒體日上,蓋世汽車受邀走進蜂巢能源位于鹽城的全球首個飛疊量產應用基地,在這里近距離探索蜂巢快速發展背后的流量密碼。據蜂巢能源工作人員現場介紹,鹽城基地是蜂巢能源首個率先導入飛疊技術的生產基地,共分為兩期建設。
首先參觀的鹽城二期基地共有9條飛疊電芯產線和9條相應的模組PACK產線,目前均已正式投產,主要生產62Ah、90Ah、142Ah等主流短刀電池產品,在能量密度、安全性、性價比等方面極具優勢,正在為吉利、長城、Stellantis等客戶大量供貨。
隨后在一期基地參觀了蜂巢能源最核心的生產工藝——飛疊產線。參觀現場,飛疊正以0.125S/pcs的超高效率生產極片,通過近距離觀察可以發現,飛疊布滿了CCD監測設備,每一片極片表面光滑無折痕,極片堆疊整齊無錯位。
據悉,該產線集合了蜂巢能源最先進“飛疊”、熱復合、激光直焊工藝、0.35mm鋁殼、圓形光斑焊接、CCD等多種先進技術,采用全自動化、AI智能化生產模式,單條電芯產線最高生產效率可達24PPM,即一分鐘可以生產24支短刀電池,相較于國內主流的12-14PPM疊片生產線,生產效率大幅度提升。
據技術人員介紹,不同于隔膜、正極片、負極片堆疊在一起的Z疊工藝,“飛疊”首先通過兩層隔膜包覆負極片經過加熱輥進行熱復合及隔膜封邊,再裁切成片,最后和正極片依次堆疊。由此解決了長久以來傳統疊片過程中可能面臨的隔膜褶皺,極片掉粉、錯位等難題。
此外,“飛疊”同時集成疊片,熱壓功能,減少設備占地面積、產線成本的同時,大幅度提升產線效率和產品品質。
依托于飛疊高效率、高品質、低成本制造優勢,蜂巢能源整個鹽城基地正在上演產能釋放加速度。截至目前,鹽城基地L400 62Ah短刀飛疊電芯已量產超過110萬支,折合電池包11000+套,一期首條短刀飛疊產線產能利用率高達90%,創造了短刀電池爬產效率新紀錄。
楊紅新表示,鹽城基地作為首個“飛疊”大規模應用的生產基地,為飛疊在蜂巢能源其他基地的應用提供了很好的示范作用。除鹽城基地之外,蜂巢能源上饒、成都基地也陸續引入飛疊設備。隨著海外基地建設平穩推進,“飛疊”也將根據節奏規劃“出海”日程。
“短刀+飛疊”,差異化產品矩陣
自2018年啟動獨立運營后,蜂巢能源就率先將疊片工藝用于方殼電池制造,并引入車規級標準,經歷了從1.0到3.0的不斷進化。
2019年,蜂巢能源疊片技術單工位疊片效率0.6秒/片;2020年推出高速疊片技術2.0,實現單工位疊片效率0.45秒/片,且同時疊兩片;2022年,第三代高速疊片技術——飛疊成功量產,實現了0.125秒/片的疊片速度,不斷突破疊片技術效率瓶頸,實現一臺設備上極片多片同時切,多片同時疊,在單機設備成本幾乎不變的情況下,效率提升了幾倍,實現了更簡單機械結構下的高效產出,打破了單機效率的天花板。
經過過去幾年的迭代與進化,由蜂巢能源提出的長薄短刀電芯+疊片工藝已經成為動力電池發展的主流趨勢,并得到越來越多的主流電池企業的認可,包括中創新航、國軒高科、億緯鋰能、遠景動力、瑞浦蘭鈞等主流動力電池企業都在推出相應產品。
行業主流共識是,疊片工藝更高能量密度、更穩定內部結構、更長循環壽命、更安全等特點,不僅非常匹配長薄化的電芯,還與大容量電芯生產有著更高的適配度。
針對下一代疊片技術的發展規劃,蜂巢能源工藝裝備中心負責人尹東星表示,目前疊片技術一方面是在現有的3.0技術上做一些優化,比如采用更多的激光技術、AI檢測、無損檢測技術等。另一方面,蜂巢能源也在同步開發下一代技術,具體的效率目前還不方便透露,有可能在電池上會有突破,效率會比現在大很多。
分析認為,隨著飛疊技術的規模化導入和應用,將真正解決長薄短刀電芯的極簡化、集成化、智能化智造,滿足更大規模市場對于動力電池的生產制造高效率、高品質、高性價比的要求,而這也將進一步提升蜂巢能源在短刀電池領域的市場競爭力。
與此同時,在儲能電池領域,蜂巢能源也在采用基于短刀+飛疊的產品技術矩陣。
有攻有守,多維度降本
面對新能源汽車市場化競爭下的降價潮,壓力無疑給到了動力電池企業這邊。面對此,蜂巢能源的應對之舉也成為行業關注的焦點。
對此,楊紅新坦言,價值量更大的動力電池承受的挑戰無疑會更大一些,“別的零部件降50%,也就降50塊錢,我們降一點點,價格降的會很大。所以面對成本的挑戰,我們希望還是要技術創新,不能一味的靠降價。”
在PHEV、EV領域,蜂巢能源持續通過技術創新給客戶帶來更多的賦能。
例如,蜂巢能源已經開發完成了一款800V三元快充電芯,且正在基于短刀開發3C和4C的800V磷酸鐵鋰電芯,計劃明年量產。
去年發布的龍鱗甲電池已經完成B樣驗證,計劃明年年初開始批量生產并交付。該電池在大幅降低氣凝膠的數量和層數的條件下,仍然能做到相鄰電芯沒有熱失控,而且通過消掉電池包上蓋板,換成大面水冷板的設計,在提升換熱能力的同時還可節約成本。
另外,蜂巢能源希望把規模做起來,做大單品。“一個產品在一條生產線上生產,和一個產品在10條生產線上生產制造成本,采購成本是不一樣的。”楊紅新介紹,以飛疊第一款產品62Ah的磷酸鐵鋰短刀L400為例,大概有十幾條生產線在生產這一個型號,目前成本高是在爬坡階段,將來穩定生產成本會很快降下去。
“這些是有產品差異化帶來的,技術領先性帶來的一部分溢價在里面,所以要始終堅持給客戶提供更有價值的技術和產品。”楊紅新還表示,在降本方面,蜂巢能源有攻有守,從多個維度對未來成本進行考慮。
技術上,提高能量密度、提高電池包的成本效率仍然是降低成本非常好的方法,因此要不斷用磷酸錳鐵鋰、負電極技術、雙層涂布技術等新技術繼續提高電池的能量密度,來降低成本。
另外,上游資源的布局也在開始釋放降本價值。除了無鈷正極材料以外,蜂巢能源中鎳613正極材料也開始供應。且在今年8月增持井岡山市天長礦業,有望明年貢獻更大價值。
高溢價產品方面,蜂巢能源瞄準800V快充以及對里程需求有進一步提高的PHEV和增程。其中,純電800V快充用鐵鋰短刀獲得競爭力;PHEV和增程在為客戶提高續航里程的同時也能夠做到快充解決方案,使目前的大單品能夠迭代延續下去,產生一部分技術溢價,避免陷入同質化競爭。
最后,楊紅新指出,“中國動力電池行業內卷是必然的,手機、白色家電、汽車、光伏……任何一個行業的顛覆洗牌都有這么一個選擇過程,我們希望內卷要換來大單品量的爆發,通過大單品持續穩定的生產,把制造成本,采購成本降下去。”
聲明:本網轉發此文章,旨在為讀者提供更多信息資訊,所涉內容不構成投資、消費建議。文章事實如有疑問,請與有關方核實,文章觀點非本網觀點,僅供讀者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