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以“世界設計,深圳動能”為主題的2023深圳設計周即將落幕。
在本屆深圳設計周上,圍繞“設計賦能產業發展、引領時尚消費潮流、打造城市營銷品牌、解決城市治理難題”四個維度,共推出了8場主題活動、21場系列重點活動和N個分會場星展場活動。
此外,本屆深圳設計周還發布了《城市設計周可持續發展報告》,從大都會的平臺動能、文化多樣性的共生與共榮、協同發展的創新探索和更多城市設計周案例四個維度展開研究。
報告里提到,深圳設計周不僅僅是以設計為主題的活動平臺,它更強調設計與行業、設計與社會的相互影響。它的一個重要目標是引進世界各地和國家的頂級設計資源,使城市成為一個創意集群。
“我們希望深圳的城市活力是由每一個公民來構建的,不管是設計周或‘設計之都’,它不應該只一個簡單的名稱或平臺,除了為產業賦能,還應該為整個城市的創新發展去賦能。”深圳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助理教授、米蘭理工大學戰略設計博士韓晗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如此說道。
尤其是,深圳的技術創新和數字化發展都走在了全國非常前沿的位置。因此,韓晗建議,作為中國首個被評為“設計之都”的城市,深圳可以在這些方向上挖掘更多發展的可能性。
以設計驅動可持續發展 關注代際發展和傳承
南方財經:今年深圳設計周的主題為“世界設計,深圳動能”,您如何解讀其中含義?
韓晗:“世界設計,深圳動能”其實是以大設計驅動創新的一個詮釋。在建立“設計之都”這個城市網絡的時候,也是為了讓全球城市共同關注可持續發展,因此以設計驅動創新,其實也是以設計來驅動可持續發展的一個很好的詮釋。
當前,我們以深圳作為原點,向全球發出邀請,來共同對話、共同探討大設計如何驅動全球可持續發展。
同時,作為“設計之都”,深圳還要考慮怎么發揮它的引領角色,帶動中國其他“設計之都”共同發展,以設計帶來更多的創新可能性,帶來更多的城市發展機遇。
南方財經:目前,深圳整體設計環境中,還有哪些需要改進或重點關注的地方?
韓晗:深圳是一座包容性很強的城市,它允許年輕人在大語境下面有更多的努力和嘗試,整體來看,深圳的設計環境還是非常好的。
從設計的角度來說,推進可持續發展這件事情是仍需要努力的。在深圳,這個城市有無數的創新機遇,不管是企業還是人才,都愿意在這個階段來到深圳為城市發展建設做貢獻。
但是,與此同時,我們還要想得更長遠些,要想到30年以后、50年以后甚至100年以后,深圳是什么樣子的,而那時候深圳又該如何吸引年輕的力量。
所以,在深圳走過創新的起步階段后,代際的發展和傳承是深圳要努力的方向。
搶抓數字化機遇 提高設計的公民性
南方財經:目前,深圳作為“設計之都”已走過15年。接下來,我們該如何抓住設計契機,更好地讓設計帶動各產業的躍升?
韓晗:深圳是一個未來之城,我們的技術創新和數字化發展都走在了全國非常前沿的位置。因此,作為中國首個被評為“設計之都”的城市,深圳可以在這些方向上挖掘更多發展的可能性。
比如,如何通過全維度的數字化建設和技術創新來驅動產業和城市文化的發展,如何能夠給全國甚至全球帶來體驗創新、策略創新,讓深圳成為一個新的起點和新的標桿。
南方財經:了解到您是米蘭理工大學戰略設計博士,那么,米蘭在設計賦能產業方面有哪些突出的優勢值得深圳去學習?
韓晗:米蘭有米蘭設計周、米蘭家具展等等,目前仍是歐洲以及全球一個非常領先的角色。以米蘭家具展舉例,由于米蘭周圍有非常多的工廠、品牌,所以在每次家具展舉行的時候,都會吸引全球的企業、設計師和媒體聚集在這個城市,一起在這個城市散發創意的活力和動能。
因此,在米蘭設計周期間,你可以看到城市的每一個角落、每一個人都散發著自己的創意能量,整個米蘭是全員動起來的,整個城市都在被設計賦能。
從公共性融入的角度來看,我覺得米蘭設計周的公民意識非常好。我們可以看到,城市的每一個觸點都能被設計進行創意創新,從而影響了上至80多歲的老人和下至幾歲的小孩,讓他們在城市的每個角落都參與進設計周去。有人可能有自己的項目,有人可能只是參與者之一,但是我們發現,幾乎每一個人都參與進來,甚至于出租車司機都會受到米蘭設計周的影響。
目前,我們仍希望深圳能夠扮演好在技術創新上的引領角色,能夠在當前這個階段走好自己的路,為城市接下來的60年也好,或未來的若干個15年也好,做好鋪墊。
我們也希望深圳的城市活力是由每一個公民來構建的,不管是設計周或“設計之都”,它不應該只一個簡單的名稱或平臺,除了為產業賦能,還應該為整個城市的創新發展去賦能。因此,我們接下來會更關注公民性和公眾意識,讓全民參與到設計周和“設計之都”的建設中來。
與米蘭相比,我們還有很多需要努力的地方,但是我們的數字化建設和普及非常快,在此機遇上,通過數字化界面和新技術驅動,能讓大家有更多的機會、更平等的機會加入到我們的創意創新活動里來。
聲明:本網轉發此文章,旨在為讀者提供更多信息資訊,所涉內容不構成投資、消費建議。文章事實如有疑問,請與有關方核實,文章觀點非本網觀點,僅供讀者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