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市奉賢區海灣旅游區,一場關于青春與社區的“雙向奔赴”正悄然展開——四所高校的千余名大學生走出象牙塔,以志愿服務為紐帶,深度融入社區治理,為這片17.2平方公里的土地注入澎湃的青春動能。這場由海灣旅游區團工委發起的“區校牽手一二一”行動,不僅改寫了“高校孤島”的傳統印象,更在社區與校園之間架起了一座雙向賦能的橋梁。
需求對接:從“兩張清單”到資源活水
海灣旅游區6.2萬高校師生與2.4萬常住居民的特殊人口結構,催生出獨特的治理需求。海灣旅游區團工委創新推出“需求-資源”雙清單機制,社區開出“治理需求菜單”,高校亮出“青春資源清單”,通過“上美海灣五聯工程”平臺精準匹配。

上海師范大學學生設計的非遺課程走進暑托班,應用技術大學學子打造的“微藥園”點綴社區角落,華東理工志愿者開發的海洋環保研學路線成為網紅打卡點……這些“訂單式”服務讓專業知識真正落地生根。
通道創新:三位一體打開社區之門
為了讓青春力量順暢流動,海灣旅游區團工委構建起立體化參與網絡:每周“海洋團”周末課堂由大學生自主設計課程表,成為社區青少年的第二課堂;4名高校兼職團工委副書記化身“青春特使”,全年駐點協調校地合作;“高校新生直通車”載著學子穿梭于碧海金沙與產業園區,讓初來乍到的新生們快速建立“海灣認同”。
上海旅專學生王雨欣的經歷頗具代表性:“帶老人做手工時,他們教我本地方言;組織沙灘環保活動時,居民分享海灣變遷史——這比任何思政課都生動。”
實踐深耕:青春力量重塑社區生態
在海棠居委的法治客廳里,模擬法庭活動讓《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條文變得鮮活可感;第二社區的“萱草花園”中,大學生與居民共同打造社區療愈空間;世界摩托車錦標賽的賽場上,流利的外語服務贏得國際選手點贊。
數據顯示,項目開展以來累計孵化19個常態化服務品牌,開展特色活動200余場,逾八成參與學生表示“找到了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點”。更令人驚喜的是,20%的畢業生因這段經歷選擇留在海灣創業就業。
這場持續升溫的“青春風暴”正在改變海灣的治理基因。當上海應用技術大學的材料科學研究生為社區開發防滑步道涂料,當華東理工社工專業學生設計出獨居老人智能關懷系統,讓高校的智力資源真正轉化為社區治理的創新勢能。正如海灣旅游區團工委書記所言:“我們不是簡單組織志愿活動,而是在培育未來社區的建設者?!?/p>
站在上海建設青年發展型城市的風口,海灣旅游區用“雙向奔赴”的理念書寫著區校融合的新范式。隨著更多青年學子帶著知識、熱情與創意走進社區,這片土地正煥發出前所未有的青春光彩——在這里,每一份青春力量都能找到綻放的舞臺,每一個社區需求都能獲得青春的回應。這場關于成長與改變的雙向奔赴,正在黃浦江畔譜寫著屬于新時代的青春協奏曲。
聲明:本網轉發此文章,旨在為讀者提供更多信息資訊,所涉內容不構成投資、消費建議。文章事實如有疑問,請與有關方核實,文章觀點非本網觀點,僅供讀者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