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在前7個月A股市場的持續震蕩下,基金投資者也對風險資產顯示出更審慎的態度。
Wind數據顯示,進入二季度以來,公募市場的規模增量更多由債基所貢獻。債基二季度環比大增1.27萬億元、首次突破10萬億元后,7月,債基規模繼續增長,截至月末達到10.64萬億元。權益類基金規模則出現調整。
不過,在一批百億級規模的頭部基金普遍出現規模回調的同時,二季度的主動權益市場中也仍不乏亮點涌現。在靈活調倉能力的加持下,電子、通信、公用事業等行業成為績優基金的引擎,紅利行情勢頭強勁,港股在主動偏股公募基金重倉持股中的占比也有了顯著提升。
與此同時,也有工銀精選回報等偏股混合型基金一轉同類產品的普遍風格,憑借著壓低倉位、做好“減法”的穩中求進策略,為業績再度添色。
分化出現,不乏亮點
Wind數據顯示,截至7月末,全市場公募基金的總數量已達到12088只,基金份額增長至29.82萬億份,總規模30.77萬億元,繼續站穩30萬億元大關。
隨著投資者風險偏好趨于謹慎,進入二季度以來,主動權益類基金規模出現回調。公募市場的規模增量更多由債基所貢獻。二季度,債基環比大增1.27萬億元,突破10萬億元大關。
不過,在此背景下,二季度的主動權益市場中也仍不乏亮點涌現,其中仍有包括工銀精選回報等在內的293只基金單季實現了1億元以上的規模提升。
隨著市場風格的快速切換,一批昔日的大規模或熱門基金陣營內部也出現顯著分野。在市場持續震蕩的背景下,上半年,在主動權益基金領域內,有177只基金實現了超過15%的收益率,其中52只突破了20%。
前瞻布局
行業視角下,績優基金又有何“生意經”?
從行業看,電子無疑是二季度主動權益基金關注度最高的賽道。與一季度末相比,共有12個行業的基金持倉市值在今年4-6月實現了環比增長,其中電子行業在上半年末以3620.17億元的持倉市值高居榜首,成為公募基金布局的首要重點領域。
與此同時,食品飲料、醫藥生物、通信、公用事業、銀行、有色金屬等等行業也展現出較強的市場吸引力。申萬一級行業指數顯示,二季度,銀行、公用事業、電子是全市場漲幅居首的三大行業指數,區間內漲幅分別為5.80%、5.24%、1.55%。
從主題看,以央企、分紅高、盈利穩定為顯著特征的紅利行情從去年啟動,表現強勁。港股市場景氣度的回升,同樣使其在二季度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之一。招商證券研究數據顯示,2024年二季度主動偏股公募基金的重倉持股中,港股的占比為11.52%,較前期上升了2.25%。
在基金重倉持股的排名中,港股數量在多個層級的重倉股中也均有所增加,顯示出公募基金對港股市場投資機會的積極看好。
對于上述方向的前瞻布局能力,成為了讓一只主動權益類基金業績脫穎而出的核心要素。
以工銀紅利優享為例,今年上半年,工銀紅利優享A收益達到23.87%。據海通數據,其近一年在全市場1868只主動混合開放型基金中排在第17位,近兩年收益也在同類基金中位列前5%。基金經理尤宏業自2023年接手后果斷調倉,將倉位集中到電力、交通和電信板塊等公共事業領域。而今年一季度和二季度,工銀紅利優享都重倉了7只高股息港股。
先行一步,前瞻布局,使得工銀紅利優享成為上半年這輪紅利行情中表現最為突出的基金之一。
穩中求進
區別于傳統偏股混合型基金的風格,也有基金更傾向于選擇“穩中求進”。工銀精選回報混合在二季度的股票倉位控制在65%以下,遠低于市場接近84%的平均水平。
但在二季度內,基金依舊實現了7.86%的季度回報。基金A份額也從一季度末的3398萬份,一舉增至上半年末的8278萬份,增幅接近1.5倍。
從調倉操作來看,基金經理盛震山在二季度對工銀精選回報進行了更具針對性的調整。在基本維持對公用事業和上游資源的重點配置基礎上,也結合對宏觀環境、特定行業和具體公司的判斷強化了部分個股的“存在感”。
具體來看,工銀精選回報的前十大重倉股中,基金經理對公共事業板塊進一步錨定的意向可見一斑。此外,港股通標的在基金中的占比也于二季度有所提升。
“自2024年以來,在境內和香港兩地上市的公司,其股票的 A/H溢價率持續收窄的趨勢較為明顯。在二季度末,組合的行業結構和個股持倉事實上都更加聚焦了,這是我們努力做減法的結果。”工銀精選回報基金經理盛震山在季報中表示。
此外,工銀精選回報自成立以來,便靈活配置部分資金于超長期限國債,一定程度上有效規避了部分行業風險,同時在個股選擇上避開了地產及其產業鏈等潛在風險領域,有助于資產的穩健增長。
截至6月30日,工銀精選回報總規模已達1.95億元,A份額年內收益率高達16.75%,超額完成業績比較基準近15%,可以說是市場上“小而美”的一員。
當前,盛震山在管公募產品4只,規模合計28.55億元,此外還在管養老金、專戶等。專戶出身的投資經驗,或讓盛震山對客戶的需求有更強的洞察力,也在投資操作方面保持著個人能力與市場風格的平衡。
縱觀其手中的基金,電力、貴金屬、能源等公用事業,均為盛震山的“優勢區”。適度下放風險偏好,從低關注度和有預期差的領域尋找機會,把握估值修復、差異化品種,則是盛震山的核心思路。
這一策略在其管理的多只其他基金中也有所體現。如自2023年10月接手工銀新藍籌以來,盛震山在同年四季度曾大舉更換了前十大重倉股。定期報告顯示,工銀新藍籌A過去一年的凈值增長率達9.53%,過去六個月增長率更是高達16.64%。
在近期一次公開受訪時,盛震山指出,投資股票的核心是價值判斷,也就是基本面和估值并重。其選股更多從價值判斷的層面出發,在充分考慮安全邊際的角度上判斷資產是否有重估或業績超預期增長的潛力。
盛震山還認為,隨著管理規模的增長、研究覆蓋行業和公司范圍的擴大,也需要具備周期思維,從宏觀到中觀的自上而下視角進行行業配置,這種投資模式對投資經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業內人士指出,基金控制規模的一大優勢,往往在于能夠更好地保證調倉靈活性、中小盤投資策略的有效性和基金經理的專注度。對于投資者而言,比起追高追大,也不妨更多考慮對合適的“小而美”基金進行挖掘。從二季度數據看,報告期內回報率排名前30只的主動權益類基金,規模均不超過14億元,且27只規模在10億元以下——績優產品更明確地呈現出了“小而美”的特征,或許能夠印證這一觀點。
聲明:本網轉發此文章,旨在為讀者提供更多信息資訊,所涉內容不構成投資、消費建議。文章事實如有疑問,請與有關方核實,文章觀點非本網觀點,僅供讀者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