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都猜到了比亞迪會為海豹DM-i定一個極具競爭力的價格,但當16.68萬-23.68萬元的售價區間公布時,在新車上市發布會的現場,依然可以聽到陣陣驚嘆之聲。
這一切都預示著,本土與合資車企在主流中型車市場的決勝和變盤時刻,即將到來。
比亞迪所推行的「油電同價」策略在10萬元級以及20萬元以上的轎車市場都取得了巨大成功,帶頭沖鋒效果顯著,也順勢讓秦PLUS和漢成為了所有對手推新時的對標打擊對象,而占領15-20萬元這一合資轎車腹地的任務,自然而然留給了海豹DM-i。
這并非虛空索敵,合資品牌燃油中型車的多年強勢,在2023年依舊得以延續。今年1-7月的銷量數據顯示,豐田凱美瑞即便已經來到這一代產品的中后期款型,其年內累計銷量也超過了12萬輛;而本田大法出品的雅閣,同樣超過了10萬輛;大眾雙雄邁騰/帕薩特則分別以接近10萬輛的規模緊隨其后。
只是需要注意的是,這些合資產品所享受的銷量紅利,很大部分來自于前些年中型車市場整體姿態降維+價格下探的關鍵進程,畢竟目前「15萬元就能買臺合資中型車」這一主流認知的建立,就是由當年日系中型車促銷打折后主導形成,但又充分迎合了中型車市場那些沉默的大多數消費者的購車特性:務實穩重、重視空間、在意油耗。
而海豹DM-i的上市,首先受到傷害的,也正是以低油耗、可靠性與用車口碑致勝的日系中型車。
盡管新車的命名里帶有“海豹”二字,但從外觀設計和車身比例可以看出,海豹DM-i的出身和架構與純電版本的海豹還是有不小的區別,并且接近5米的車身體量和2900mm的軸距也表明:海豹DM-i并不是一位運動型選手。
官方對于海豹DM-i的描述是:基于全新DM-i超級混動中型車平臺打造。而新車最需要劃重點的地方是,海豹DM-i在后懸部分首次采用了五連桿獨立懸架,有了這副全新的底盤結構,相信會為用戶帶來更好的操控穩定性、平順性與舒適性。
當然海豹DM-i也并不需要以所謂「迭代吊打」的方式去擠壓競品的市場份額,它甚至只需要在靜態感知質量、動力油耗體驗以及智能化表現上都優越上那么一點點,就會在當前的消費群體心中迅速構建起一個鮮明的「優勢在我」的形象。
比如在車輛座艙氛圍的營造上,海豹DM-i使用了同級少有的Nappa真皮、玫瑰真木裝飾板、仿麂皮等多種材料以外,還配置了12揚聲器丹拿品牌音響,整個邏輯殘忍且粗暴:消費者有沒有感知到品質感與檔次感不重要,先把用料和配置拉到頂。
動力部分自然以DM-i超級混動技術為主。當海豹DM-i祭出驍云-插混專用1.5L/ 1.5Ti動力單元、121km/200km的純電續航能力,3.9L/100km虧電油耗,1300km的滿油滿電綜合續航等數據時,每一項子參數似乎都在拷問傳統燃油體系出身的中型車:閣下應該如何應對?
與此同時海豹DM-i標配了DiLink智能網聯系統以及算力更強的6nm 5G芯片,當然如果和最前沿的新勢力車型相比,海豹DM-i的智能化水平只能算平均標準,但面對凱美瑞/雅閣/邁騰已經綽綽有余,再結合15.6英寸自適應旋轉懸浮PAD、全場景數字鑰匙等科技配置,如果對比已經成為短視頻平臺名梗的「亞洲龍五大殺手锏」,海豹DM-i簡直算得上是斷檔領先。
僅憑這幾個維度,產品之間的勝負,便已經很明顯了。
小結
15-20萬元價位不僅是競爭最激烈的區間,也是目前新能源滲透率最低的細分市場。當比亞迪海洋網在SUV市場用宋PLUS DM-i完成對合資的顛覆之后,海豹DM-i極有可能刷新消費者對于這個同價位轎車產品的用車預期和購車決策因素,重塑主流中型轎車價值標桿,并加速中型轎車向新能源迭代的進程。
在海豹DM-i投放市場的同時,外界也能感受到比亞迪對于這款新車上量的意愿十分強烈——官方一口氣為新車提供了2年0息、5000元置換補貼;贈送6年或6次基礎保養;首任車主非營運車輛三電終身保修等多項政策。
即使月銷量已經連續超過25萬輛,但對于比亞迪而言,它在主流市場的狂奔還沒有結束,海豹DM-i,就是宏偉計劃中的那塊重要拼圖。
撰文|袁夢泉
編輯|白術
審校|蘭青青
聲明:本網轉發此文章,旨在為讀者提供更多信息資訊,所涉內容不構成投資、消費建議。文章事實如有疑問,請與有關方核實,文章觀點非本網觀點,僅供讀者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