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日,北交所正式啟動股票做市交易業務,繼上周“融資融券”交易開閘后,再對流動性“痛點”實施靶向治療。
北交所相關負責人表示,北交所采用成熟證券市場通行做法,在競價交易的基礎上引入做市交易,有助于縮小市場買賣價差,降低投資者交易成本。同時,通過引入增量資金,能夠增加市場訂單深度,提升市場流動性和市場穩定性。
據介紹,截至2023年2月17日,共有15家做市商經中國證監會核準取得上市證券做市交易業務資格,其中,國金證券、中信證券、安信證券、東吳證券、銀河證券、國泰君安、興業證券、中信建投、申萬宏源、國信證券、財通證券、華泰證券、招商證券13家券商將參與北交所股票做市交易,共涉及做市標的股票36只。其他2家取得做市交易業務資格的做市商目前正在推進各項準備工作,擬于后期開展北交所做市業務。
所謂股票做市交易,與多數投資者熟悉的競價交易的區別在于,競價交易是投資者之間相互買賣,即出價最高的買家和最低的賣家優先成交,而做市交易則是由券商充當做市商,提供雙向報價,報出某只股票的買入價和賣出價,投資者是和做市商進行直接交易。在競價交易基礎上引入做市交易,是成熟證券市場的通行做法。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聯席院長趙錫軍在接受中新財經記者采訪時指出,做市交易相較于競價交易的優勢在于,當市場缺乏流動性,特別是投資者難以及時找到交易對手來完成交易時,采用做市交易,讓券商充當做市商,有助于提高交易效率。此次北交所啟動做市交易,有望改善北交所市場流動性。
中信證券權益投資部北交所做市負責人張劍霞表示,做市商的引入有助于提升北交所市場的報價厚度和深度,促進買賣雙方成交,同時在市場出現大幅震蕩時可以平抑股價波動,使股價變動更加平滑有序,降低投資者的交易成本。與新三板市場采用傳統做市模式不同的是,北交所做市采用混合做市模式,在競價交易基礎上引入做市交易,做市商為市場提供了補充流動性。
聲明:本網轉發此文章,旨在為讀者提供更多信息資訊,所涉內容不構成投資、消費建議。文章事實如有疑問,請與有關方核實,文章觀點非本網觀點,僅供讀者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