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沙立白工廠,一方方黑色的光伏板已鋪滿原本空置的廠房屋頂,這片約1.8萬平方米的光伏每年可以為廠房提供186萬千瓦時的電力,并減少工廠CO2排放量約1456t。而在廠房內,以AI為支撐,智慧空壓站、分布式蒸汽供應項目等大裝置相繼“搬入”,能源管理系統借助“數據之眼”將公司碳資產盡收眼底……
在廣汽本田的增城工廠,其空壓站的正常運行需要工程師承受著巨大噪音進行巡檢維護,每隔2小時就要巡檢一次,自從蘑菇物聯的AI上線后,工程師的巡檢運維效率被極大地提升,每日巡檢次數由12次下降為3次,設備的平均加載率從95%提高為98%,并達到了6.5%的節能效果。
上述幾處場景僅僅是一個縮影。南粵大地正掀起一場綠色變革,一批批零碳智慧工廠、園區如雨后春筍般涌現;而以行業龍頭的綠色工廠為端點不斷向上下游延伸,又能夠牽引出一整條綠色低碳的產業鏈。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廣東已累計創建國家級綠色工廠304家,綠色工業園區11家,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59家,綠色制造名單總數居全國首位。
6月1日,由工業和信息化部、廣東省人民政府、廣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2023工業綠色發展大會落地全國最廣闊的工業田野——廣東。“中國是靠實體經濟起家的,也應當靠實體經濟走向未來。”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周濟表示,綠色化、智能化的新型工業道路正是實體經濟良性發展的未來之路。
在工業增加值占全國八分之一的廣東,情況更是如此。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辛國斌認為,廣東是中國改革開放的排頭兵、試驗區,近年來涌現出一大批綠色低碳企業,積累了不少優秀經驗,未來也應更堅定制造業當家,堅持綠色發展。
AI與新能源成零碳工廠“兩翼”
實際上,在這批綠色生產基地背后,新能源已經成為最大的“秘密武器”。
“持續提高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例,是巴斯夫近年來實現碳排放量與銷售額‘背道而馳’的重要原因。”巴斯夫大中華區董事長樓劍鋒介紹,以巴斯夫歷史上最大的對外投資項目“巴斯夫湛江一體化基地”為例,其首批裝置已100%采用可再生能源,預計到2030年,湛江一體化基地預計比同類石化基地減少60%的二氧化碳排放。
特別是對日化等傳統高資源消耗行業來說,以新能源推動轉型升級更是亟不可待。作為廣東日化龍頭,立白正布局光伏發電項目,目前企業已經在4個生產基地實施光伏項目,裝機面積超20萬平方米,總裝機容量預計達20Mw。立白首席科學家張利萍預計,未來兩年內,光伏將為工廠提供運營所需能耗的三分之二以上。
日前,《廣東省推進能源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發布,新能源“上位”已是大勢所趨,作為輔助支持手段,廣東還鼓勵工商業企業、產業園配建用戶側儲能電站。
然而,工廠生產用能是波動變化的,僅憑借清潔能源并不足以實現能源充分利用;如何“砍掉”過剩的能耗,實現能源供需匹配,才是問題之源。隨著人工智能發展,能夠實時對工廠運維進行預測、優化的工業AI使這一問題有了解決之策。
在立白的能源管理系統上,全集團各子公司的碳排放情況和車間電能數據能夠實時呈現,及時發現電耗異常問題,并在此基礎上分析形成企業生產碳排放特征,為企業進行碳資產管理、減排改造和能耗雙控提供技術和數據支撐。
類似南沙立白工廠一樣的智能低碳工廠背后,人工智能技術起到了關鍵作用。
蘑菇物聯工業AI首席科學家周子葉告訴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工業AI的本質核心就是把工業數據的價值挖出來,并以此為基礎,為制造企業綠色轉型提供“設計+制造+服務”的系統解決方案。
例如,蘑菇物聯便以占整廠能耗40%-60%的公輔車間為切口,目前其云平臺上連接工業設備已超過20萬臺,并幫助1500多家工業企業累計節省了近10億度電。
工業綠色發展大會期間發布的《工業綠色發展白皮書》也顯示,在全國范圍內,經數字化賦能,智能制造示范工廠的生產效率提升了34.8%,碳排放則降低21.2%。
辛國斌表示,未來,應加快推進制造流程數字化轉型,以數字化驅動生產方式變革,借助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提升能源、環境管理水平。
協同上下游打造綠色供應鏈閉環
事實上,工業的綠色轉型并不僅僅局限于工廠內部,而是日漸呈現跨企業、跨行業的特征,以率先踐行綠色制造的“鏈主”企業為端點,不斷向橫向和縱向延伸,逐漸拓展出一整個綠色低碳生產的生態圈。
橫向方面,立白正著力發展產業集群,推動“日化智云”平臺向縱深衍進,帶動全行業共同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巴斯夫則以碳核算為切入點,與同行分享產品碳足跡計算方法,并為行業碳足跡指南制定做出了重要貢獻。樓劍鋒表示,“未來,巴斯夫還將攜手全行業推動建立規范、透明和統一的碳管理標準。”
與此同時,沿產業鏈、供應鏈縱向傳遞的綠色理念與實踐同樣值得關注。特別是在作為廣東省支柱產業的汽車制造業,一臺汽車由上萬個零部件組成,涉及供應商可能達數百家,供應鏈各環節的綠色水平,均影響著最終成品的低碳程度。因此,如何協調整個產業鏈實現協同降碳,成為綠色轉型的關鍵。
在這方面,河鋼集團的探索或許值得借鑒。2022年,河鋼集團與寶馬集團簽署合作備忘錄,推進綠色鋼鐵材料研發和應用,共同打造綠色鋼鐵供應鏈;今年,河鋼集團還在探索與比亞迪在新材料研發、綠色低碳供應鏈等方面深化協同。
作為廣東汽車產業鏈的重要龍頭,廣汽埃安擁有強大的供應鏈整合能力,公司副總經理鄭純麒告訴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作為國內第一家智能生態純電工廠,去年廣汽埃安招引來80多家供應商近地化配套,未來,企業也將在招標或配套中將供應商的綠色生產水平作為重要參考標準。”
此外,在生產的末端環節,推動資源利用循環轉型是綠色生產的另一項重要課題。辛國斌表示,應引導可再生資源產業規范發展及推進大宗工業固廢規模化、高質化綜合利用,推動企業、園區、行業、區域向耦合循環發展。
憑借強大的科研實力,立白目前已經攻克了塑料軟包裝回收利用難題,開發出了100%可回收塑料軟包裝。張利萍估測,如果洗滌行業均使用這一材料,每年可減少5-6萬噸的塑料用量。
隨著中國最早一批新能源汽車電池相繼迎來“退役”期,以鋰電池為代表的“城市礦山”體量將日漸增大。恒創睿能副總經理王剛珠介紹,同直接采礦生產相比,電池再生利用能夠節省將近50%的成本,并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降低至少40%。
在江門珠西新材料集聚區,恒創睿能、芳源、天賜等一批企業相繼布局電池回收,2022年底,天賜10萬噸鋰電池回收項目已正式開工,從汽車領域退役的電池將在這里完成拆解再生,最終再次進入新能源汽車生產,形成綠色低碳的產業閉環。
目前,廣汽埃安也一開始構建自己的“智慧能源生態”,開發新“鋰礦”。鄭純麒進一步解釋,“我們正探索打造集儲能電池及動力電池生產、充換電、租賃、回收、梯次利用等于一體的生態,形成‘電池-車’產業鏈的無限循環。”
聲明:本網轉發此文章,旨在為讀者提供更多信息資訊,所涉內容不構成投資、消費建議。文章事實如有疑問,請與有關方核實,文章觀點非本網觀點,僅供讀者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