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嫻
Skin
你是不是也經常會出現這種狀況?
跑上樓去拿鑰匙,但一進臥室就突然斷片,忘了要找什么;打開冰箱門,準備伸手去拿東西,卻突然發現自己忘記打開冰箱的原因;急切地打斷朋友的侃侃而談,當你正準備說話的時候,卻忘了剛剛準備說什么……
這種短暫失憶的現象經常困擾著我們,讓我們產生自我懷疑,比如我是不是年紀大了?亦或者是我的記憶力下降了?
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排除了現實世界中的其他干擾因素,讓參與者戴上 VR 眼鏡進入由一系列房間組成的虛擬世界。在這個世界里,每個房間都有一張桌子,上面放著一個物體。參與者的任務是在不同的桌子之間移動,將每個物體從上一張桌子移動到下一張桌子。在移動的過程中,會有探測器對參與者進行提問,例如剛剛放在桌子上或者剛剛拿起來的物體是什么形狀和顏色。參與者的描述五花八門,要么與他們攜帶的物體相一致,要么與上一張桌子上的物體相一致,要么憑空捏造出了一個物體及顏色。
研究結果表明,在距離相同的前提下,相比于在同一房間中完成任務的參與者,穿過房門的參與者更容易忘記自己攜帶物品的顏色和形狀,并且每當他們每穿過一扇門,記憶出現差錯的概率就增多。
這個效應被科學家命名為門口效應,門究竟有著什么樣的魔力?又是為什么?
別擔心!這種短暫出現的健忘并不是因為大腦出問題了,反而說明了大腦處理以及記憶信息時的復雜過程。
我們一次只能記住一定量的信息,而大腦在任何時候都擔負著“識別與處理各類信息”的任務,注意力會在行動的不同層次間移動,記憶又非常依賴于我們所處的環境。當大腦接收到大量全新的信息時,會將一些它認為沒用的信息(也就是舊環境中的信息)扔掉,然后集中注意力處理當下的事件。這不僅僅是大腦在給自己“減負”,更是為了讓我們能夠更快地適應環境的變化并察覺到當前環境下潛在的風險。
而“門”就承擔起了大腦用來判定記憶應該剔除的“事件邊界”。
然而,2021 年,邦德大學的 Jessica McFadyen 研究團隊對于門口效應的最新研究卻認為,多任務并行可能才是導致我們有時忘記為什么要進入房間的罪魁禍首。
Jessica McFadyen 研究團隊做了四個實驗,實驗一和實驗二精準復制了前面 Radvansky 實驗中所構造的虛擬世界,不同的是,實驗二又在實驗一的基礎上給參與者安排了一項任務,假設先前的事件在任務并行時更容易被忘記。
實驗三則讓參與者坐在房間里,用 30s 的時間記住 16 張蝴蝶種類的照片,然后再以第一人稱視角觀看一個人穿過有層層門簾的走廊的視頻。和實驗二一樣,參與者還需對給定的數字進行倒數。實驗四與實驗三的過程基本相同,參與者會通過現實中的這個走廊,然后在實驗結束后對 16 張經過打亂的蝴蝶照片進行重新排序。
四個實驗的結果表明,無論是通過觀看視頻或在現實環境中實際移動,門口效應并不會影響記憶。真正影響我們記憶的是同時執行多種任務,大腦超負荷運轉。換句話說,只有當我們在認知上處于脆弱狀態時才會出現門口效應。
的確,在互聯網和社交媒體每分每秒都在產生無數內容的當下,我們很難建立起堅固的認知防線。英國一家內容營銷機構 Raconteur 傳媒曾估計,到 2025 年,全球每天將創建 463EB的數據。注意力成為了稀缺品。
......
突擊檢查!看到這里,你是不是又忘記了剛剛要做什么事?
參考資料:
聲明:本網轉發此文章,旨在為讀者提供更多信息資訊,所涉內容不構成投資、消費建議。文章事實如有疑問,請與有關方核實,文章觀點非本網觀點,僅供讀者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