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家統計局近期公布的《中國人口普查年鑒-2020》,中國人平均初婚年齡漲到了28.67歲,相比2010年推遲了近4歲,相較于1980年到2010年30年間推遲的1.3歲,可謂是迅速抬升。其中,女性的平均初婚年齡推遲至27.95歲,而男性的平均初婚年齡已達到29.38歲,正在向30歲大關靠近。而知名互聯網婚戀服務平臺近期發布的調研也顯示,單身男性與單身女性最理想的結婚年齡均在26-30歲之間,與平均初婚年齡所在區間吻合。
根據珍愛網《2022年Q3單身人群報告》,近半數單身青年最理想的結婚年齡在26-30歲之間,另有41.9%的單身人群理想結婚年齡在30歲以后,僅有約一成人認為最合適的結婚年齡在25歲之前。

珍愛情感研究院院長張莎莎分析指出,初婚年齡推遲成為普遍現象,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反映了經濟社會的發展變化,也折射出當代單身青年的心態轉變。
外在環境方面,隨著社會進步,90后、00后作為新的婚育主體,受教育的年限相比上一代更長,大部分人在完成學業期間沒有將結婚提上日程;畢業后,快節奏的工作占據了單身青年大量的精力,生活成本也為婚育帶來了一定壓力,這使得年輕人留給婚姻的空間和時間減少,無暇思考自身的婚戀問題,工作以后社交圈固化也為他們脫單增加了難度。此前《珍愛網2021年輕人婚戀觀圖鑒》數據顯示,約六成人因圈子小、交友機會少難以脫單,近四成人將單身原因歸結為沒時間、生活節奏快。
更為內在的原因是適齡男女的個人生活方式和觀念發生了改變,人們對婚姻重要性的認識更迭,“先成家后立業”的傳統觀念式微,人們更多地將生活重心放在事業上,晚婚晚育的社會接受度提高。珍愛網《30+單身女性洞察報告》中,30歲以上的女性并不急于戀愛結婚,約六成人持有佛系脫單、絕不將就的心態。
珍愛網會員趙小姐就是晚婚人群中的一員,她碩士畢業后一直為了經濟獨立而奮斗,到了32歲才想把生活重心往感情和家庭偏移,卻發現自己連第一步——尋找合適的結婚對象都沒邁出去,于是求助于專業婚戀服務;另一位會員畢先生則很享受獨處的時光,希望尋找一位精神伴侶,而不僅僅是找一個人作伴,那樣只會打亂自己的生活節奏,由于一直沒有遇到合適的人,他的婚姻大事也就被擱置到了近30歲。
初婚初育年齡的推遲對人口增長和未來社會發展具有深度影響,作為一家深耕行業17年的婚戀服務企業,珍愛網將繼續發揮專業優勢,引導青年在合適的年齡步入婚姻、組建家庭,一方面通過產品及服務為青年創造更多交友機會、高效精準地找到合適的另一半,另一方面在交友活動中加強對青年婚戀觀的引導,傳遞積極正向的交友觀念,營造健康良好的婚戀環境。
聲明:本網轉發此文章,旨在為讀者提供更多信息資訊,所涉內容不構成投資、消費建議。文章事實如有疑問,請與有關方核實,文章觀點非本網觀點,僅供讀者參考。

